立业筑基,东南岩土
岩承万物,土拓八极。
东南岩土,百载立基。
钩深极奥,探查微著变幻之理;
研必致用,功助交通土建之兴。
东南大学岩土工程学科是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双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也是助力其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的支撑学科之一。值此交通学院独立办学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回溯其源、重温其史以品味“东南岩土”的振兴之路。
一、巍巍兮开基立业
1922年,茅以升先生应校长郭秉文之聘到国立东南大学任教,他一上任便悉心谋划东大工科的发展,于1923年创立土木工程系。危楼百尺,无基难抵风袭;高台九层,根深方能久立。岩土工程包含地下工程、地基与基础等方面的研究,是土木类的核心学科。茅以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也是岩土工程专家,东南岩土于彼时便有了雏形。
东南大学工科奠基人茅以升
中国岩土工程学科开创者黄文熙
黄文熙先生是中国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他于19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又于1937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受邀回到中央大学任教,此后在水利系任教授、系主任。归国后,黄文熙先生在国内首开土力学课程,并建立了国内首个土工试验室。他在力学、结构及水利工程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创造框架设计的新计算方法—框架力矩直接分配法;研究拱坝结构分析的新方法—格栅法;创建基于地基中应力分布的新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黄文熙先生开创了我国岩土工程学科,也开辟了东南大学岩土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研究。
二、煌煌兮宏业初兴
唐念慈先生是著名的岩土工程专家,我国桩基动力学的创始人,享誉中外。他1945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土木系,1946年到中央大学土木系任教,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进入南京工学院土木系。
唐念慈先生获学士学位时留影
1954年,唐老审时度势,牵头创立了南京工学院土木系地基基础教研室,从此东大岩土有了独立的研究教学机构。为了提高“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他积极带领全教研组的教师们共同创建了“土工实验室”,和大家一起编写教材,绘制挂图,为本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这些工作在当时颇具开拓性,曾受到校领导的多次表扬,时国家教育部长杨秀峰以及前苏联专家也都曾前来视察参观过这个实验室。
唐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的工作风格给东南岩土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当时,唐老不仅组织编写本专业教材,还帮助工民建专业进行教材的编写工作,其文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不仅阐明基本原理,还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对于教材中的插图,老师们严格考量、精心绘制,从不照搬照抄已有参考文献中的插图。直到现在,东南大学出版的《土力学》教材中仍保留着唐老等老一辈教师创作的插图。
编译书籍《基础工程规划及设计》
主编书籍《建筑物增层改造基础托换技术应用》
除编写教材,唐老还带领老师们撰写、翻译了大量论文、文献资料和“专题报告资料”讲义,包括业务学习资料汇编、地基基础规范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专题报告等,供老师和同学们学习参考,这些资料大大拓展了师生们的眼界和知识面,对于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岩土老师们翻译教材《基础工程分析与设计》
唐老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培养,言传身教、以身示则。对青年教师在科研或教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他总是耐心详尽地解答;对青年教师撰写学术文章,他不吝赐教、悉心指导;实验用的先进仪器,他总是亲自操作示范,直到青年教师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研室老师们的互相支持与勉励让东南岩土有了“家和万事兴”的传统,亦促成了当时地基基础教研室“八大教师”荟萃一堂的欣欣向荣局面。
唐念慈(右二)在渤海湾钻井平台
唐念慈主编《应力波理论与桩基工程》
1976年,地基基础教研室在动乱之后立刻恢复科研及教学工作。动乱期间,国外岩土工程发展日新月异,软弱地基处理、桩基工程等迅猛发展,我国的技术水平与之已不可同日而语。唐老闻悉,决心争分夺秒、后发制人,追上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发展步伐。1978年,唐老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渤海海洋平台桩基动力分析,和同教研室的沈慧蓉老师一起,在渤海12号平台负责主持桩基动力测试项目,为我国桩基动力学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而后又先后主持了国家科委重点科研项目“波动方程在沉桩分析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应力波理论在沉桩分析中的应用”。朝夕恪勤,苦心不负,唐老带领着地基基础教研室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得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75)、石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2)、水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3)等表彰,极大地鼓舞了岩土师生。1981年,地基基础教研室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姚代禄、张克恭、郑襄朝、邵信发等教授们形成了东南岩土的中坚力量,科研队伍与研究水平再上一层楼。
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与实践协行。东南岩土,宏业初兴。
三、赳赳兮征程再启
1989年,地基基础教研室与道路、桥梁学科一起从土木系分出来,成立了交通运输工程系,东南岩土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90年代中,岩土工程学科结合国家发展建设之需求,积极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包括沪宁高速、连徐高速等江苏省高速公路的建设都饱含着东南岩土人的智慧与汗水,学科自身也在理论与实践的磨练创新之中砥砺前行。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老岩土工程馆
为了提高学科的发展空间、搭建更好的研究平台,1994年刘松玉老师牵头成立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1995年,交通学院逢时而立,岩土工程学科成为交通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岩土工程学科老师们揆情审势,创办地下工程系,这也是江苏省最早的地下工程系。
2000年,新世纪伊始,东南岩土再迎变革。学科并入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部分学科专业,师生队伍得以壮大、研究领域亦得以拓展,又于同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同时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岩土工程学科申请获批设立本科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2011年更名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开始招收本科生,自此东南岩土拥有了全面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为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亦为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2002年学科创办了南京东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南京东大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打造产学研结合的基地,获批了勘察、设计、检测资质,让岩土工程学科与社会发展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南京东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002年,刘松玉教授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与环境系访学归来,瞄准国际岩土工程学科发展前沿,他决心带领东南岩土再攀高峰。
刘松玉教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访学
刘老师四处游说、多方筹资,于2005年引进了中国高校第一台多功能岩土工程原位测试车(CPTU),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现代原位测试技术的系统研究、培养了一批人才,其中蔡国军老师的博士论文《现代数字式多功能CPTU技术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导师:刘松玉教授)荣获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东南大学岩土工程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多年耕耘成就了这一新的里程碑。
多功能岩土工程原位测试车
江苏省重点学科
2003年开始,针对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软土工程难题,刘松玉教授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变截面搅拌桩技术原理。面对种种未知与困难,团队师生信念坚定,努力尝试各种办法去将“不可能”实现。从立项到实验室模型试验,从现场试验到工程推广应用,东南岩土人敢想敢做、兢兢业业,历时近十年终于使双向变截面搅拌桩和排水粉喷桩复合地基新技术大获成功。2011年,钉形搅拌桩施工法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工法;2012年,刘松玉教授牵头的“钉形双向搅拌桩和排水粉喷桩复合地基新技术与应用”研究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系列发明技术实现了我国软土地基搅拌桩处理技术的更新换代,在我国主要软土分布区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港口、地铁等几千项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享誉全国。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0年,岩土工程学科适应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战略,成立“东南大学城市地下空间研究中心”;2013年,经过岩土工程学科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东南大学地质博物馆建成开放;2014年,岩土工程学科适应地下工程和环境岩土工程发展趋势,牵头成立江苏省地下工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2017年,刘松玉教授牵头的环境岩土工程团队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东南大学地质博物馆
百载岩土振兴路,今朝回望长精神。今日之东南岩土,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延伸、科研水平不断巩固提高、人才培养日益精细完善。乘交通学院独立办学三十周年之佳际,东南岩土势必砥砺前行,扶摇直上,再创辉煌。
巍巍兮,奠基业,筚路蓝缕,先辈风骨历久弥新;
煌煌兮,铸中兴,乘风而起,殊勋茂绩名传千里;
赳赳兮,续华章,继往开来,东南岩土宏图可期。
文字:徐昭辰、张艺
审核与校订:刘松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