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委会 组织观摩中交天和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及新技术研讨
时间:2021-06-16 10:50:26 点击率:1

2021年6月9日下午,经中交天和执行总经理张英明局长与专委会荣誉委员王大笔先生协助,中交天和南京分公司领导热情周到的安排,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建设项目新技术观摩及研讨活动。共有近40位来自高校、设计院的专家和博士生参加了本次观摩及研讨,其中包括专委会荣誉委员王大笔先生、顾问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刘松玉教授、主任委员河海大学施建勇教授、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建苑岩土工程勘测有限公司韦杰副总工程师、副主任委员南京工业大学陈国兴教授、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东南大学杜延军教授、江苏省建苑岩土工程勘测有限公司何国松董事长、南京工业大学李俊才教授、张鹏教授、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天和”)南京分公司李腾蛟总经理、中交天和设计研发总院靳党鹏院长、中交天和南京分公司时小群总工、中交天和南京分公司黄政副总工、南京市政设计院副总工唐玉宏、孔宇、东南大学李维滨教授、方磊教授、童立元教授、张国柱副教授等领导和专家。
   南京和燕路长江隧道是目前长江上建设难度最大的过江隧道,也是全国首例超大直径穿越断层、岩溶地层的过江隧道。项目位于南京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之间,是未来八卦洲及周围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路线全长5.735公里,其中跨江盾构段长2885米。由于地质条件错综复杂,和燕路过江通道被专家们誉为目前国内在建的最复杂、最困难的大直径过江隧道(盾构直径15.03m),对盾构机制造和施工技术都提出了严峻考验。
   此次穿越的隧道江底段为断层破碎带,也是最艰险、最关键地段,位于隧道最低点位置,这里存在一条断裂带F7与线路垂直相交,江底段最小覆土层厚度仅为10.25米,隧道底最高水压可达0.79 MPa,是目前国内隧道工程中水压最高的。“相当于一幢80层摩天大楼的压力,或者说相当于一个火柴盒大小的面积上站了十几个人的重量。” 中交天和和燕路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在此阶段掘进时,水压大、覆土薄、岩层强度高,盾构机姿态、管片上浮、隧道渗漏水等控制难度大,施工风险高,易发生刀具磨损、江水击穿盾尾等风险。为应对施工风险,项目施工人员对隧道进行全面探测,严格把控施工安全质量,为工程顺利完工奠定了基础。
   简单的参观介绍之后,与会专家和代表在中交天和南京分公司总经理李腾蛟总经理的亲自陪同下,实地考察了项目现场,围绕项目施工工艺、施工难点、智慧工地建设、平安工地建设、工地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对项目现场井井有条的施工组织赞不绝口,并感慨我国大型盾构机施工环境的显著提升。
   现场参观观摩之后,与会专家与中交天和专家进行了施工技术专题研讨会,会议由中交天和南京分公司黄政副总工主持,他首先介绍与会领导和嘉宾,并由中交天和南京分公司李腾蛟总经理致欢迎词。紧接着,黄政副总工介绍了南京分公司概况以及四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中交天和设计研发总院靳党鹏院长介绍了装备和材料科技研发创新情况。
   主任委员河海大学施建勇教授首先代表学会感谢中交天和精心安排和荣誉委员王大笔先生热心协助,施教授谈了以下几点感受。首先,中交天和是设备制造商,能够在交叉的领域拓展业务,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其次,土木工程施工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现代化阶段,从施工条件简陋,环境恶劣到现阶段施工环境的改善、智能设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对中交天和在施工关键技术、施工环境、无渗漏的质量奇迹,施工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土木工程也需要创新,希望中交天和在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智能设备等方面有更高的创新。
   韦杰副总工、陈国兴教授、杜延军教授、何国松董事长、李俊才教授、张鹏教授等诸位发言专家均对工程目前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殷切希望能够促进地基基础专委会与中交天和的广泛合作。
   荣誉委员王大笔先生高度赞扬了目前工程所取得的成绩,中交天和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常压下换刀技术,领先全国。同时,王总也对工程技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做到推拼同步,提高效率;2)编制全国的盾构机制造标准;3)废碴利用,变废为宝;4)进一步提高智能化信息化大数据的运用。
   最后,顾问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刘松玉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在充分肯定中交天和所取得丰富的成果的基础上,寄希望中交天和作为国内盾构机制造的排头兵,做到“三个引领”。首先, “引领”国家盾构装备生产发展,装备技术引领国家发展,尤其在大直径技术、大型盾构在国内生产能力、智能化生产设备技术,智能管片安装、智能建造方面;其次, “引领”智能环保技术、空气循环,废渣利用方面,引领了技术装备发展的方向;最后, “引领”国家大直径过江隧道的施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像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工程这样施工技术难度大、地质条件错综复杂的工程项目,更是一种突破。同时,刘教授还倡议,基于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委会拥有高校、南京智慧研究院、设计院,施工企业等队伍,与中交天和具有广阔的合作发展空间,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推动城市地下空间技术的发展:1、智能化进步提升和发展; 2、新技术推广,新型注浆材料应用,新型废渣处理技术,光纤监测等;3、学会在标准化制定、项目鉴定、工法申报,申报奖项提供合作。通过在以上这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可以长久的发展,长久的合作,共同在大工程,地下工程隧道施工发展走在国际领先水平。